青春期、更年期兩期相遇,家長要首先調整自己的心態(tài)
2018-01-19 來自: 河北勇振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:909

今天不少孩子早熟,青春期“提前”了,而家長因為精神壓力太大,更年期“提前”了,因此,“青春期”提前碰撞“更年期”,孩子青春期的反應和家長更年期的煩躁湊在了一起,可謂“兩期”相遇。這時候孩子是非常煩惱的,家長別再把你的煩惱強加給他,要學會和他們溝通,學會傾聽。如果雙方都不愿意去理解別人,冷靜地處理問題,矛盾會越來越多。

原來家里幾口人之間有著說不完的話,可是忽然間,孩子變得有話不說了,放學回家后,就躲進自己的小房間里,還把門關上。家長推開他房門,見他忙不迭地藏起一個筆記本,家長就道問他那里面寫了什么。當然他是不會回答的,于是一場不愉快的爭吵便拉開了“兩期戰(zhàn)爭”的序幕。漸漸地孩子對家長有了戒心,不僅不再閑聊,還開始向家長封鎖他的房間了。其實這是孩子進入青春期的反應。孩子長大,如果不想法和孩子溝通,就不能繼續(xù)對他進行必要的教育,而溝通的前提就是要讓他覺得家長是理解他的,是他的朋友。也就是說,要想進行有效的溝通家長與孩子必須心平氣和地交談。可是一般女士到40多歲的時候,都會進入到一個更年期階段。男士也有更年期,比女士要來得晚。在這個階段,家長的生理上的變化主要是一些激素的變化,導致神經系統(tǒng)反應強烈,從而引起心理上的一些不良反應。一個最大特點就是:脾氣、情緒不穩(wěn)定。孩子在青春期也是情緒多變的時期,因此家長不但要調整孩子的心理更應該首先調節(jié)自己的心理,控制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緒,否則更年期、青春期兩期相遇,不但不能很好地溝通,還會有打不完的“戰(zhàn)爭”。

對于大多數人來說,更年期時事業(yè)基本上都達到巔峰狀態(tài),如果這個時候個體對自己年輕時所抱有的幻想不能得到及時的實現(xiàn),會產生一種夢想的破滅,而帶來了失望感。這同樣會導致心理上的強烈反應,如不調整,對于孩子溝通是十分不利的。
由于受生活境況所累,一些母親對生活和工作悲觀失望,凡事總往壞處想,整天唉聲嘆氣,這對孩子也是一種精神打擊,導致孩子的自信心極差,對社會和人生也悲觀失望。一些家長在生活中遇到點麻煩或在單位受到一些委屈,回到家看孩子哪兒都不順眼,索性就拿孩子當出氣筒,結果孩子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。家長要善于處理生活壓力,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,不要動不動就把氣發(fā)泄在孩子身上。
一些家長總覺得自己事業(yè)發(fā)展很一般,沒有成就感和歸屬感,常常否定自己,時間長了就會在否定自己的同時開始否定別人。所以她們在管教孩子時不容易看到孩子的長處,往往只會盯住孩子的缺點,并把缺點無限放大。

一些家長把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,對孩子格外嚴厲,對孩子規(guī)定了考試成績指標,并制定了相應的獎懲制度,粗暴的打罵方式對孩子已不鮮見。
一些家長卻將自身內在愿望向下一代“轉移”或“置換”,即把自己未能實現(xiàn)的愿望或強烈的內在需求強加在子女身上,家長望子成龍心切,而自己的心理又過于脆弱,結果常常會使孩子喪失成長的樂趣。孩子在家長的嚴厲管教中如履薄冰般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考試,每次都如置身煉默般地體驗著考前的緊張與考后的失望。在這種心理狀態(tài)下孩子怎能和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呢?

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摩武俊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一個母親的性格和兒童的性格發(fā)展有很大的內在關系。母親性格偏重支配性,孩子的性格則是服從、消極和依賴;母親若對孩子可護過度,孩子就缺乏社會性,并具有神經質氣質;母親性格冷漠,孩子也同樣冷漠;母親屬于專制的,孩子的性格不是過于依賴就是過于反抗,十分孤懈;母親的性格是民主的,孩子則表現(xiàn)出親切、直爽,喜歡社交和與人協(xié)作。由此可見,母親的性格和為人處事的態(tài)度,會影孩子的一生。家長一定要善于詞整自己的心理,尤其是在更年期的時候。心理調節(jié)的方法很務,此如說,多溫自己的同齡人接觸,相互之間交流、溝通,出去進行一些自己喜歡的娛樂活動。家長的心理調整好了再與接子溝通就會比較融洽。

